绿豆大小的药丸在手匾中上下纷飞;现场熬制的阿胶糕飘出阵阵香气;手工制作的香囊、香牌,让人心旷神怡……12月14日至15日,在以“匠心育英才 筑梦新时代”为主题的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赛展演会”活动上,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公司”)“非遗”工匠、制香技艺组团亮相,展示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育上的丰硕成果。
今年4月起,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了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大赛首次采取赛、展、演、会相结合的办赛模式向公众开放,打造集竞赛切磋、成果展示、技能展演、会议洽谈等活动于一体的开放交流平台。
同仁堂科技公司共派出名93名职工参加了中药炮制工、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员等项目的竞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为期两天的展示活动中,同仁堂的展位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飘散的药香伴随着观众的啧啧赞叹。
同仁堂制药技艺有底蕴,“沉甸甸”
“仅仅凭借摇匾,就能让药粉‘抱团’变成药丸,同仁堂的功夫实在了得。”在现场,市级“非遗”项目——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宁正带着徒弟展示西黄丸制作技艺中“起模子”环节。
先以少量水均匀润湿竹匾,再加入药粉,推、拉、摇、移,在制药技师有节奏地律动中,药粉“听话”地融合成为大小不等的颗粒。数次添加水与药粉后,颗粒便会逐渐增大。此后再经过分离,便会得到均匀的半成品颗粒。
“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阴干、选粒、闯亮、包衣等工序,才是大家看到的光、亮、圆、齐小药丸。”李宁手上不停,边干边科普:“西黄丸处方由牛黄、麝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四味中药组成,同仁堂西黄丸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经有154年的历史。”
在现场,一些观众被技师“带感”的动作深深吸引,亲自上手尝试,还没干上十秒钟,就连呼“匾拿不动”“摇不起来”,感叹同仁堂高质量药品背后的制药技艺有底蕴、“沉甸甸”。
“鲜”制阿胶糕,手艺能看更好吃
展位前,飘起阿胶特有的香气。同仁堂阿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立春正在展示阿胶制作技艺,“阿胶胶液像展开的旗子那样垂下来,行话叫挂旗!这代表火候正好。”
据了解,同仁堂阿胶选用上等整张驴皮,通过打沫、收胶、闷晾、擦胶等40余道工序,需历时90余天,方能熬制而成,其制作技艺自1764开始,已在同仁堂传承260年,各个环节均见同仁堂人“匠心”。
刘立春介绍道,就连相对简单的擦胶环节都大有讲究,技师必须用40摄氏度的纯化水浸湿特制棉布,在反复擦拭的过程中,胶块方能呈现温润的色泽,而在师傅们看来,布面在胶块上留下的独有痕迹也是另一种防伪“密码”。
现场熬制的阿胶糕,更是成为“网红”小吃。阿胶糕以同仁堂阿胶为基底,加入冰糖、黄酒、大枣、核桃、黑芝麻等辅料熬制而成,试吃小样刚刚摆上台,很快就被一抢而空。甚至还有不少观众在尝过离开逛了一圈之后,又被香味吸引回同仁堂的展台前。一位观众表示,刚才吃得还不过瘾,要“再来一块”。
同仁堂香产品,“氤氲”的魅力挡不住
除了阿胶,同仁堂科技公司的香产品,也吸引了很多女性消费者。同仁堂借助“药借香气,香借药性”的中医内病外治的理念,发挥在药材鉴别、炮制以及工艺上的深厚积淀,将制药的传统工艺和制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开发了具有安神、静心、扶正功效的系列产品。目前,同仁堂科技公司拥有安平香、安康香、同仁香礼、苏合悦馨、文创产品五大系列一百余个单品,涵盖燃香、冷香、精油香薰产品类型。
许多观众一起体验了制作香丸、香牌的摇粉、揉泥、压膜等制作过程。亲身的体验和真切的感受让广大观众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新闻链接
“人才强企”战略孵化近千名技能人才
近年来,同仁堂科技公司将“人才强企”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以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注重创新的平台载体、导向鲜明的评价机制,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目前拥有各类技能人才942名。
企业立足制药特色,先后成立16家首席技师工作室,涌现首席技师17名,国家级、北京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11名,在此基础上,孵化青年工作室16个,培养高技能人才近300名,收获各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成果近百项,各级专利40余个,实现经济效益近亿元。